当前位置:首页 > 佛学与智慧栏 >

佛学与智慧栏

真正的幸福 | 身体无痛苦,灵魂无烦恼

时间:2019-10-23 09:42 来源:香港艾威序国际研究训练机构 作者:Isyin 阅读:

 

 

无论是光鲜亮丽的成功人士,还是奔波忙碌的平凡草根,都是追寻着属于自己的幸福。

 

 

而,幸福到底是什么?不同层次,不同阶段,不同经历,对幸福的理解都会因人因时而异。

 

终其一生,都无法脱离身体和灵魂两方面的困扰。如果从这两方面来寻找幸福的终极意义,可用一个等式来描述幸福:真正的幸福就是身体无痛苦,灵魂无烦恼。

 

解了这一等式,幸福其实就在你身边,唾手可得。

 

 

 01 

身体是幸福的根本

尚书》中明确提出了人生有五福:一是长寿,二是富贵,三是平安无疾病,四是遵行美德,五是老而善终。并且还提出了对生命有重要影响的六不幸:一是早死,二是多病,三是多忧,四是贫穷,五是丑恶,六是愚懦。

 

五福与六不幸之中,长寿被列为五福之首,而早亡则被列为第一不幸。可见,古人早就从理念上清醒地认识到人的生命极端重要性,同时也把幸福与身体联系在一起。

 

体健康的重要性无需多言,但在我们身边不难发现,有多少人在年轻健康的时候胡吃海塞,有多少人在身强体壮的时候熬夜宵夜,有多少人在奄奄一息的时候才后悔莫及?

 

宋名相寇准在他著名的《六悔铭》中还特意提到,安不将息,病时悔。意思是说,平安时不善保养,患病时才后悔。

 

这或许是人的通病,总是对自己拥有的东西不珍惜,直到失去后才会加倍怀念和惋惜。

 

有许多人,在生病时多会反思,后悔自己没能按时作息、劳逸结合,只可惜病情一旦好转,依然故我。名利的计较,琐屑的操劳;酒色纵欲,不加节制;晨昏颠倒,不稍安息,等到身体吃不消,又开始生病,再开始后悔。

 

有健康不代表拥有一切,但是失去健康就失去了一切。如果没有病时就想想生病之苦,心态就会变得平和,妄求和享乐都会减少,就减去了一大半尘心焦思。

 

 

 02 

养身在于自律

康的体魄从何而来?答案很简单,唯有自律二字。

 

黄帝内经》说:“上古之人,其知道者,法于阴阳, 和于术数, 食饮有节, 起居有常,不妄作劳,故能形与神俱,而尽终其天年, 度百岁乃去。今时之人不然也,以酒为浆,以妄为常,醉以入房,以欲竭其精,以耗散其真,不知持满,不时御神,务快其心,逆于生乐,起居无节,故半百而衰也。”

 

结起来的,不健康之人往往处于这个“以妄为常”的状态,或不守心,或不持戒,多求一时之尽兴。上古之人却节制有度,所以才能“尽终其天年”。

 

熙在《庭训格言》中给皇子皇孙教诲说:“节饮食,慎起居,实却病之良方。”也就是说,节制饮食,严格起居,实在是消除病痛的良方。康熙还说,要“起居有常”,不可“贪睡”、“贪食”,更不可“沉湎于酒席中”。唯“起居时,饮食节,寒暑适,则身利而寿命益”。

 

实就是告诉子孙要自律,保持规律与克制的生活习惯,才可远离疾病。

 

 

往往人们并不缺少健康常识,更多缺的是种自律精神。通俗点说,就是管不住自己。明知要早睡,却忍不住熬夜追剧;明知酗酒伤肝,却挡不住劝酒的人;明知健身有益,却一步都懒得走……

 

实“知易行难”是几乎每个人身上的通病。历史上赫赫有名如曾国藩、蒋介石及胡适,一个戒烟、一个戒色、一个戒打牌,都是跟自己做了长期了斗争。但最后他们如何能通过强大的自律戒除身上的恶习呢?那就是立志。

 

17岁到32岁这期间的15年间,曾国藩一直在和自己的烟瘾做着不懈的斗争,中间也是反反复复,戒了又吸,吸了又戒。

 

到了32岁深秋的一天,身为翰林院侍读学士的曾国藩突然想到,我要立志做大事,如果连吸烟这种陋习都没有决心和毅力彻底改掉,岂不是一句空话。

 

是,他决定学做“圣人”,首先从戒烟开始。他在日记中写道:“课续后,念每日昏顾,由于多吃烟。因力折毁烟袋,誓永不再吃烟,如再吃烟,神明降罪。”

 

后戒烟成功时,他还总结说:“遏欲之难,类如此矣,不惜破釜沉舟之势,岂有惧哉”。这就是说,一个人要想改变自己的不良嗜好,必须有破釜沉舟的决心和毅力才行。

 

实,这世上根本没有生来就自律的人,只是看你是否真心想去做到目标而已。

 

 

 03 

欲望催生烦恼

 

福的另一个必要条件是灵魂无烦恼。这里的灵魂,不是指迷信者认为的附于人体的精神或心意之灵,而是指人精神层面的内心。

 

我们遇到烦恼时,往往只是责怪环境,而很少有人懂得去反省自己的内心,其实心才是一切烦恼的根源。佛法说“一切唯心造”,我们拥有什么样的心态,就会出现什么样的世界。心态的健康与否,直接关系到人生的苦乐。拥有健康的心境,是灵魂快乐的根本。

 

金刚经》有云:“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,若见诸相非相,即见如来。”我们之所以感到痛苦烦恼,是因为我们心中有太多的欲望。一旦欲望得不到满足,便会感到烦恼,自卑,痛苦。既使欲望暂时实现了,又生怕会失去或者又有了更大的欲望。因此,我们的身心永远在苦海中沉浮,永无出头之日。

 

子同样提倡“少私寡欲”。《道德经》中提到:“见素抱朴,少思寡欲,绝学无忧”。他认为人们应该保持一个质朴的心,不要过多的去思虑,还要减少对各种欲望的过分追求,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快乐的境界。

 

总是过多地考虑自己,从自己的欲求出发,想得到文凭、学历,想得到亲情、友情、爱情,想得到财富、金钱、美人,想得到名誉、地位,想得到家庭、事业,想得到健康、长寿……其实静下心来仔细想想,世间的一切有什么是永远的呢?

 

以老子主张从欲望的反面入手,以“无欲”来获取幸福。他要人们“无知无欲”“见素抱朴”,认为“知足之足,常足矣。”生活中剔除欲望,时时感受到满足,这才是真正而长久的幸福。自然,多彩的生活对欲望生成难免有刺激作用,比如“五色令人目盲”、“五味令人口爽,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”。但老子认为,人应该自觉地抑制欲望,“不见可欲,使心不乱。”以便在朴素的生活中,“甘其食,美其服,安其居,乐其俗。”

 

在生活中,如果安于平和舒泰,消除了贪欲,就会变得“无欲则刚”,得到朴素的乐趣,更加接近幸福。

 

 

 04 

顺其自然,才能快乐

子认为“自然无为”是道的本性,顺应自然、清静自心就是最大的幸福。

 

们之所以有欲望,是为了膨胀自我,是认为世间有很多东西是真实存在和可以得到的。而真相却是:世界上的一切,都是变化无常,如镜花水月般虚无缥缈,瞬息即逝。正如《金刚经》所言:“一切有为法,如梦幻泡影,如露亦如电,应作如是观。”

 

此,对于世界上的一切都应该看淡,对遭遇的一切都应该坦然面对,不应该执着。只有真正明白了这点,才能真正拥有一颗平常心。

 

谓平常心?平常心就是顺其自然、不加强求的心态,即是无造作、无是非、无取舍、无断常、无凡无圣之心。

 

非淡泊无以明志,非宁静无以致远”。平常心不单是一种心胸豁达的表现,更是一种做人的境界。在人的一生中,必然伴随着坎坷、困境,因而要学会用一颗平常心去看待。而且,平和的心态能消除褊狭和狂傲之气,舍去浮躁和虚华,以一颗平常心直面人生,人生就会变得更加平静和淡定。

 

只有用平常心去生活,才能放下对物质的执念,学会布施他人。《金刚经》里说:菩萨于法,应无所住,行于布施。”

 

人说我自己还不够用,或者说自己一无所有,没有什么好布施的。其实一句温暖的问候,一片诚挚的爱心,一个美丽的微笑,任何自己觉得可以利益他人的东西都可以用来布施,勿以善小而不为,当布施成为习惯,你会从别人的快乐中得到更大的快乐。

 

你的灵魂被快乐所充满时,烦恼自然无处可藏。

 

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,我们一切以结果为导向,保持正知正见,不迷信,不盲从,不搞个人崇拜,自己受益是根本,人生苦短,万法皆空,唯有因果不空,离心无法,心正一切正,心邪一切邪,保护好自己,保持自己的清静心和道心,尽快远离负能量干扰。更不去做干扰别人清静心和断人慧命的事情!

 

宁动千江水 勿动道人心!因果报应,丝毫不爽!

艾威序老师QQ号:316199830,2364279539,815424656 ,332606164  

艾威序个人微信号isyin2

 

QQ群号码:248471775    376158352    276147706 新朋友建议加276147706

艾威序微信公众号: I-isyin 

责任编辑:admin

标签:真正,幸福,身体,无痛苦,灵魂,烦恼,无论是,光鲜,亮丽,成

同修分享(文字版)

更多

学习宇宙真理,了解人生真相。
扫一扫艾威序性命双修公众号,
你将受益无穷,走上快乐解脱
的幸福人生大道!下一位幸福的
人是你吗?扫一扫就知道了!
艾威序大道学习公众阅读号:l-isyin
艾威序个人微信分享号:i-isyin
艾威序QQ号:815424656
大道学习QQ群:179426992